近年来,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民政局联合区慈善总会设立社会救助基金,弥补临时救助政策覆盖不到的领域,救助更多的困难群众。文圣区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日趋成熟,资金规模稳步壮大,帮扶范围不断扩展,助力提升特殊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践做法
(一)创新救助方式。建立困难群众需求库,实施“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利用社会救助基金,满足困难群众多方面需求。一是根据救助对象的不同需求,通过基金统筹资金与服务资源,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帮扶套餐。例如,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教育资助、心理辅导等综合救助;对于残疾人群体,提供康复服务、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等针对性救助。二是拓展服务救助范围。利用基金加强医疗救助服务,为低保、特困人员提供就医陪护、健康检测等服务。截至7月底,围绕就医、就学等特殊困难群众需求累计开展13个帮扶项目,实现“资金救助”与“服务救助”双轨并行。三是注重心理救助服务。聘请专业的心理救助团队,为遭受重大疾病或家庭变故的困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他们重建生活信心。四是强化就业救助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训和就业推荐,为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困难群众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目前,文圣区建立起17个困难群众需求库,实现帮扶服务精准匹配。
(二)创新救助对象认定依据手段。通过“入户摸排+数据对比”,主动发现困难群众,通过基金动态预算调整,实现精准帮扶全覆盖。一是拓宽“线上+线下”主动发现渠道,努力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与“人找政策”相结合的转变。充分发挥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及村(社区)协理员“铁脚板”作用,主动发现摸排,做到困难群众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及时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患重病等特殊情况,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提出救助申请。重点对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失业人员、困难学生、因意外事故造成困难人群等开展地毯式摸排,逐户分析家庭经济状况及困难程度,做到主动发现、主动救助。二是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与大数据分析机制。整合社保、医疗、教育、税务等部门数据,全面准确地了解救助对象的家庭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教育程度等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筛选,精准识别潜在救助对象,提高认定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对救助对象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因突发情况陷入困境的人群,并将其纳入救助范围。例如,当监测到某家庭因重大疾病导致医疗费用支出骤增时,民政部门可以进行核实和救助。社会救助基金成立以来,共救助88人次,发放救助基金11.18万元。其中重病救助35人次,发放救助基金8.9万元;住房救助3人次,发放救助基金7600元;服务类救助3人次3000元;大病保险类救助47人次,发放救助基金7003元;教育救助2人次,发放救助基金2000元;其他类救助3200元。
(三)链接企业资源,实施多元化救助。文圣区民政局积极链接企业资源,利用社会救助基金开展救助,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例如,文圣区民政局与辽阳何氏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社会救助基金·复明”项目,为接受眼科疾病手术且户籍为文圣区的低保、特困人员承担除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外的个人支付费用。此外,文圣区民政局还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辽阳市分公司文圣支公司签订协议,开展“社会救助基金·惠辽保”项目,为文圣区集中供养的47名特困人员每人投保149元的惠辽保一份,减轻患有重大疾病特殊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志愿者为受助困难群众测量血压。
(四)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基金监督机制,确保基金规范运行。社会救助基金是为困难群众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的专项资金,其规范运行至关重要。为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真正用到实处,文圣区民政局和慈善总会共同负责基金的审核、审批、发放等,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一是完善相关制度性文件。出台《文圣区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基金的筹集、审批、拨付、使用等操作流程,确定救助的对象、范围和标准。明确职责分工,保障公平正义,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现象,防止滥用和错发。二是规范审批流程。首先,镇(街道)、村(社区)民政工作人员对申请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核实,包括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困难原因等,确保申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其次,由区民政局进行复核,对申请材料进行再次审查,确保符合救助标准。材料复核合格后,由区民政局及慈善总会相关工作人员共同会商救助事宜。在材料审批过程中,注重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人和审批期限,提高审批效率,防止拖延和推诿。三是强化财务管理。对基金进行专账管理,设立独立的账户,确保资金专款专用。财务人员严格按财务制度进行记账、核算和报表,做到账目清晰、收支明确。四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范围,对违规审批、发放、使用救助基金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成效和下步工作思路
(一)成效。一是助力纾困解难。为困难家庭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缓解因疾病、意外等带来的高额费用压力,确保困难群众能得到及时治疗,重燃生命希望。此外,在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为受灾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重建家园。二是促进社会公平。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救助,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合理分配,保障每个人享有基本生活权利和生存权利。三是激发爱心力量。社会救助基金的成功实践,激发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爱心与社会责任感,吸引更多力量加入救助行动,共同为困难群体贡献力量。四是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救助基金通过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下步工作思路。一是扩大基金规模。拓宽募集渠道,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加大捐赠,增强基金救助能力。二是深化救助项目创新。依托基金开发更多“服务类”救助项目,如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助力困难群众可持续发展。三是优化智慧管理。搭建基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救助需求申报、审核、拨付全流程线上办理,提升效率。四是强化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与临时救助的衔接,明确两类救助的适用场景,形成无缝覆盖的救助网络。
编辑点评:
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通过设立社会救助基金,在救助方式、救助对象认定手段、监督管理机制方面求新,弥补了临时救助的不足,解决了特殊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开展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全面深化社会救助改革,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拓展,更好发挥社会救助在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圣区的创新实践给我们启迪,为其他地区开展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
信息来源:2025年08月27日 中国民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