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公益慈善事业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国民政系统正在开展公益慈善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规范管理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为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助力慈善组织规范管理和良性运行,《中国民政》杂志推出优秀慈善组织案例展播,深度剖析部分治理结构完善、公信力强、影响力大的慈善组织的经验做法。
今天推出的是沈阳市普助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该组织用党建引领聚合力、自身建设强根基、内部治理立规矩,深耕社区困境儿童帮扶领域,探索出一条以儿童服务为切入点、慈善资源整合为动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支撑的社区慈善创新路径。
社区慈善作为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一环,依托邻里间的紧密联系,天然具备信息互通、信任度高的独特优势,既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邻里相济传统美德的生动延续,又展现了传统慈善文化与现代慈善事业在当代社会的融合共生与创新发展。辽宁省沈阳市普助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普助公益”)作为一家扎根沈阳8年的5A级公益慈善组织,始终以让慈善成为社区温暖的源泉为使命,用党建引领聚合力、自身建设强根基、内部治理立规矩,深耕社区困境儿童帮扶领域,探索出一条以儿童服务为切入点、慈善资源整合为动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为支撑的社区慈善创新路径,形成“服务一人、温暖一家、带动一片、焕新一域”的良性循环,将慈善的“细线”编织成覆盖社区生活全场景的“幸福网”。
党建引领:让“红色加油站”点燃社区慈善温度
普助公益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红色加油站”品牌深度链接劳模资源,将全国劳动模范尉凤英、杨建华等党员劳模的榜样力量转化为社区慈善服务动能。劳模志愿服务团队以“红色党课”传递初心温度,用“工匠精神”赋能社区公益服务——既通过亲身经历讲述党的奋斗故事,滋养社区居民精神世界,又以专业技能解决社区实际需求,形成“劳模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公益联动模式。 结合重要时间节点,普助公益党支部联合长安社区党委及爱心企业党支部共同开展“红色手工作坊”、“红色读书会”等活动,让红色教育融入儿童成长陪伴、家庭亲子互动、社区公益实践全过程。品牌项目在企业党支部加入后,进一步构建“组织联建聚合力、资源联享强支撑、服务联动暖民心”的慈善共同体,推动党建优势与公益实践深度融合,为社区慈善注入“红色动力”。2024年8月至今,“红色加油站”项目累计开展活动14场,参与党员及群众超500人次。
自身建设:从草根团队到专业枢纽的成长蜕变
普助公益的成长史,是一部自我迭代的奋斗史。面对早期活动多、体系弱的困境,普助公益在沈阳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成为首批推动公益组织专业化发展的慈善组织之一。
一方面,普助公益着力打造“慈善核心团队+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三维人才体系,核心团队中慈善领域服务超10年的人员及持证社工占比超80%,定期邀请和组织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心理咨询机构开展个案服务、社区营造等专题培训;另一方面,逐步完善标准化服务清单,让每一次社区活动都有操作指南。
同时,普助公益将数字赋能融入自身建设。通过中国志愿服务网实现了志愿者线上注册、招募、志愿服务工作的需求记录、服务时长记录等,同时利用沈阳爱心广场公益基金会的捐助平台,搭建起社区公益资源的数辖区内的闲置物资接收发放等一目了然,让有需求的居民找得到资源,有爱心的居民找得到出口。
内部治理:以“透明+共治”筑牢公益信任基石
普助公益始终将阳光治理作为生命线,用制度管权、用流程管事、用公开管心。理事会决策、监事监督、各部门按职能执行的架构,是普助公益内部治理的核心框架。理事会由7名来自慈善、教育、心理、社区治理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对年度计划、重大项目、财务预算等核心事项进行集体决策;监事则独立于执行团队,全程参与或跟踪了解资金使用、物资发放等环节,确保每一笔善款来有踪、去有影。2024年,普助公益年度审计报告显示:公益支出占比约96%,行政成本控制在4%左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5年,普助公益将社区参与引入内部治理,探索“公益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代表”的三方共治模式。例如,在社区发起公益慈善项目,普助公益邀请居民担任“监督员”,定期反馈服务效果;项目结束后,共同参与成效评估,实现公益为了居民、公益依靠居民。
特色项目:以小切口撬动大幸福
在普助公益的众多公益慈善项目中,“银龄童伴”和“周末思享+”堪称普助公益的双引擎,它们以小需求呼唤社区慈善的大作为,以小场景破解社区慈善的大问题,让慈善真正融入社区生活。
(一)“银龄童伴”:代际共融下的双向成长与社区温暖共生
2022年,普助公益在大东区长安街道率先试点“儿童益站”,年服务覆盖儿童超1000人次。2024年8月,普助公益与长安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在保留“儿童益站”核心功能的基础上,将其升级为全龄友好社区公益慈善服务站。普助公益以慈善为媒、代际为桥,发起“礼悦童龄”、“礼悦银龄”两个项目。项目创新打造“银龄-童龄”结对机制,以“一起学、一起玩、一起做”为纽带,将老年群体的“传帮带”与儿童的“新赋能”有机融合。
(1)以“结对共学”激活双向成长,让经验与活力彼此滋养。跨代课堂,双向治愈。开设“传统技艺+智能生活”双规课堂——72岁的张奶奶手把手教孩子们剪窗花、编草编,让非遗文化在欢声笑语中“活”起来;10岁的淘淘耐心教奶奶视频通话、使用智能家电,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累计开展跨代课堂60场,覆盖社区儿童800余人次、老年群体500余人次,让经验与科技在互动中碰撞出温暖火花。公益同行,共践成长。组建银龄童伴志愿服务队,由“宝妈+银龄长者+儿童”构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环境美化、垃圾分类宣传、“行走的长安奶茶”冬日送热饮等公益行动。2024年8月至今,累计开展服务24次,服务环卫工人、快递员等群体2000余人次,让老年人在公益实践中重获价值感、儿童在参与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2)以“精准守护”筑牢成长底线,让安全与心灵共筑屏障。安全护航,覆盖全龄。联合辽宁华易公益基金会为儿童开设防拐骗、防欺凌、交通安全等情景模拟课程30余场;联合公安部门、金融机构为老年群体设计“防诈骗、防跌倒、应急自救”宣传培训10场,覆盖社区全龄居民500余人次。儿童安全知识知晓率从60%提升至95%,老年群体防诈识别能力提升80%,织密社区全龄安全防护网。心灵相伴,温暖共融。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打造“银龄—童龄”心理健康服务,为困境儿童提供沙盘游戏、艺术治疗等个性化疏导;为老年群体开设“银龄茶话会”、“红色记忆分享会”,通过代际倾听缓解孤独感。慈善关怀从单向抚慰转向双向治愈,真正走进老少两类群体的内心。
普助公益志愿者陪伴长安社区居民开展“礼悦银龄”掐丝珐琅手工活动。
(3)以“兴趣共兴”激发社区慈善活力,让慈善文化与快乐浸润日常。非遗传承,文化共生。开设剪纸、草编、钩织、掐丝等手工课,邀请非遗传承人、老年手作达人担任讲师,儿童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文化底蕴,老年群体在教学中重拾文化传承人身份。累计开展课程80节,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生。多元赋能,快乐成长。为儿童开设科学小实验、语言表达、乐高拼插等启蒙课程,为老年群体开设智能手机应用、书法绘画等兴趣课堂,邀请高校支教团队、教师等爱心力量参与。2024年8月至今,开展课程30余节,两类群体参与人数不断攀升,社区公共空间成为老幼共学、共乐的温馨场域。
从“一老一小”的结对共学,到全龄安全的协同守护;从心灵关怀的双向治愈,到兴趣共兴的文化共生,“银龄童伴”项目以社区为场域、以慈善为桥梁,让老年群体的经验与活力被看见、儿童成长的需求被回应,更让社区因代际互动而更有温度、更具凝聚力。在这里,慈善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老与小”的彼此成就;社区不再是物理空间的集合,而是代际共融的情感家园。
(二)“周末思享+”:社区慈善的多元对话与温暖协作平台
普助公益打造“周末思享+”品牌,以茶话会、研讨会、分享会等轻松形式,搭建政府、社区、企业、高校、居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慈善对话平台,让慈善资源从单向供给转向多方协同,社区公益从“独唱”变为“合唱”。
2024年8月至今,“周末思享+”已举办8场主题活动,收集居民建议72条。其中,“社区儿童图书角共建”、“居民手工作品变现”等贴合生活需求的金点子,经多方协商后落地实施,成为居民交口称赞的暖心工社区图书角的书香更浓了,居民的手工作品有了展示和收益的新路径,每一份建议都转化为了看得见的社区温度。
此外,通过“周末思享+”的慈善联动,普助公益与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在长安社区打造校外实践基地。高校师生带着专业知识走进社区,用公益视角参与问题探讨,社区居民带着生活智慧分享经验,让慈善协作更接地气、更有活力。
资源整合:社区慈善的“聚爱”实践与温暖传递
普助公益以社区为场域,深耕慈善资源整合,探索出政府引导、社区支持、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资源联动路径,让分散的慈善力量在社区汇聚成温暖合力。
2024年8月至今,普助公益累计链接外部资源近百个,通过“引进来+用起来”的方式激活慈善资源效能。其中,“爱心超市”公益慈善项目是典型实践——该项目由沈阳爱心广场公益基金会发起,普助公益将其引入社区后,重点整合爱心企业、居民捐赠的闲置物资,精准对接社区内困难家庭需求,让旧衣物、日用品等“沉睡资源”重新流动,实现捐赠有方向、帮扶有温度,努力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
2025年6月,普助公益进一步创新慈善形式,将“沈阳慈善盲盒”引入社区。这款由沈阳市公益慈善与志愿服务促进会发起的公益产品,将公益文创与困境儿童微心愿结合,构建“文创义卖·圆梦心愿”的闭环:居民每购买一个盲盒,就为16岁以下困境儿童送上一份“神秘礼物”。这种新鲜有趣的形式,让慈善从单向给予变成了双向奔赴的温暖互动。
从“爱心超市”的物资流转,到“慈善盲盒”的创意联动,普助公益正以社区为纽带,让更多人成为慈善的参与者、受益者,让社区里的善意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更让人们看到,慈善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温暖补位,更是激活社区活力的纽带与引擎。它以“人心工程”为桥,将分散的个体凝聚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居民从被服务者蜕变为社区主人翁,在点点滴滴的微服务中积蓄力量,最终绽放出改变社区的强大能量。
信息来源:2025年08月26日 中国民政杂志